联系我们 face+ 关于 服务 案例
首页 案例 服务 关于 face+

汽车hmi设计类书籍总结有哪些?虚拟与现实如何实现无缝连接?

Time: 2020-09-15

现在越来越多智能化产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大家知道汽车hmi设计类书籍总结有哪些吗?还有,虚拟与现实如何实现无缝连接呢?一起跟小编来了解一下相关的内容吧。

  汽车hmi设计类书籍总结

  1.目标用户与潜在用户

  两者用户的关注点有明显区别,目标用户通常来说对产品的需求度较高,看重主要功能的优化与改良,而潜在用户通常使用该类型产品的频次相对较低,但有明显的使用频次增高的迹象且日常对该类型产品的关注度较高,是长期内值得转化的用户类型。

  由于我们经常需要对应不同行业的用户群体,所以通常会先让客户输入他们认为的用户群,如果没有,我们再从相应的行业网站搜索聚焦(例:艾媒网)

  得到数据资料后,将用户按照年龄,地域,购车偏好,兴趣等相关维度进行细化整理出典型的用户画像

  2.竞品分析

  在车联网行业,竞品分析也通常叫做对标,也就是对目前主流车型进行产品分析并产出调研报告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我们的客户先行提供三种车型:一是他们认为在业内做的最好的,二是他们的竞争对手的(与自己整体水平差不多的),三是他们觉得较为创新的。

  让客户先行提供有几点原因:

  (1)客户通常在汽车领域经验比较久,对车型硬件了解的比较透彻,前期多输出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针对该款车型硬件对软件的支持程度以及后续可能需要对接的服务类型

  (2)退一步讲,如果客户没有定位清,我们也好针对客户自身状况以及整体行业标准提供较为初步的建议,让客户明白我们在目前行业内的认知,从而使让双方在初步产品群体定位上有统一的认知

  我们产出竞品分析主要从主框架,功能业务,核心流程体验,创新体验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评价标准主要从可用性,合理性,舒适性,美观性四个方面来考虑,其实目前主流的评价标准很多都是尼尔森交互原则变种出来,具体细则要根据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前期的需求调研阶段,注意要多引导客户去输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及资料,一方面是了解客户的设计预期值,另一方面让双方在前期达成一些想法的共识,避免后期大改动。

  交互主框架搭建:

  考虑主框架,一般要从使用场景,信息层级两方面入手

  先说场景

  目前车机HMI设计中涉及的用车大场景有:通勤,城市出行,长途旅行,如果添加用户行程目的,场景又可以细分:通勤(上下班,接送孩子,加油...),城市出行(聚会,购物,家人短途旅行...),长途旅行(回家探亲,自驾游,运输...)

  场景切换必然带来用户关注信息的变化,通勤时段车主除了想获知车辆基本信息外,关注点通常在于通勤后发生的信息,例如一位公司职员开车上班可能关注的是到公司后车位够不够,是不是需要提前检查下到公司后需要发的邮件,提前预先了解下早会的会议内容等等,这一系列的信息提示及状态切换都需要基于用户本身的行为习惯来预测,手机的各个应用已经采集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关键在于能够把相关的用户数据提取出来,并采取适当的模型去分析,才能准确的拿捏推送用户所需消息的时间点,否则只会引起车主的反感,但鉴于采集用户数据的敏感性和复杂度,我们目前采取的方案从时间,地理位置,及车主操作三步来初步规划用户的行为地图,让用户初步感受到车机系统的智能化。

  举个例子,有不少车主喜欢与车队朋友自驾游,且驾驶的时候车主习惯于车队朋友互相用对讲机的方式沟通车况和位置,而目前用户多还是通过手机来实现对讲的功能,试想如果车主可以按方向盘的语音键就可以实现与车主朋友实现对讲是不是比手机方便一些。

  从国外一些概念车视频和展会上也可以看出未来的用车场景也会不断延伸,而针对不同场景主动给予用户个性化消息推送也是基于场景的主要交互方式之一。

  再说信息层级

  说层级之前,我想先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在我们与客户和车主沟通时,我们发现他们会经常用手机与车机上使用体验做对比,无论从完成任务的步骤数还是页面跳转的数量,人们可以忍受相同的任务在手机花10步来完成,也不愿花5步在车机上完成。造成这种认知的差异,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车内无法同时切换多个App,试想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多任务场景中,比如说与朋友聚餐,我们可能一开始会打开大众点评或美团等大众服务类App,订好馆子后,我们又会打开地图App查找路线,在这过程中,我可能要处理下微信消息又可能查下附近的电影院完成后续的娱乐体验,总之用户在手机上多个任务之间切换的相对流畅,但如果你把这套流程放在车机上试试就会发现:由于目前第三方App的兼容等等问题,用户根本无法完成相比手机那样的无缝衔接。所以,相比手机,多任务操作流程是车机操作的重要短板。

  为尽量克服这一短板,我们安排在车机上的任务层级也要相对较浅,且任务偏向于实时调节;把车机任务的范围锁定在基于地理位置的架构下,从而培养用户基于位置来搜索获取信息的车内的交互习惯。

  还有根据以往汇报经验,单纯的功能罗列似的报告不足以打动客户,提案形式以典型用户身份把各个场景串成故事的方式,客户反馈体验较好,这样可以明显让客户感知到流程体验中提高点。

  关于仪表主框架的设计思路

  由于仪表不能触屏,用户一般是用方向盘来操作,这里要注意结合硬件的具体布局形式,与客户确认好是否可以自定义方控(方向盘控制)布局,然后依据硬件布局,来制定一套较为顺畅的操作仪表主框架,下面列出我之前做的一套主框架布局:

  这里其实还需要列出具体要显示的信息,显示依据要根据之前场景及功能,列出信息优先级,如下:

  有时间最好能简单描绘下后续的想法(无论对视觉或动效设计都有帮助),列出也是为了方便与客户方及早了解我们整体的设计思路

  关于中控主框架的设计思路

  我这里大体列一下框架思路,但不仅限于以下这些:

  每种布局形式其实都有相对应适合的一套交互形式与视觉表现,但这不是重点,还是要多方面考虑,举个例子:

  奔驰的新车型目前多采用旋钮+摇杆交互形式,所以如果界面框架采用这一套,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反之如果放在没有旋钮的车辆上,这种框架就不能很好的利用旋钮摇杆交互的优势。

  虚拟与现实如何无缝连接

  全面屏这个词从2017年开始就异常火热,类似的一个词叫做 “屏占比” ,也就是屏幕占据整个前端面板面积的比例。屏占比这个参数在智能手机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毫无疑问是在一直升高的。到了如今,像三星的S8、小米Mix 2,包括iPhoneX这些旗舰机型,屏占比已经超过了80%。

  显然越大的屏幕使用体验越好。越有科技感。比如玩游戏的体验、阅读文档的体验等等,但我们还是应该透过这些简单的现象来看看大屏幕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从手机的“全面屏”延伸到汽车,全面屏的比例也在步步提升。

  在全世界的各大车展中,全面屏的出镜率越来越高。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屏幕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边框越来越窄。

  东京车展中展出的本田Urban EV,采用了贯穿IP的联通无边框中控大屏来展示车辆信息和实现控制,以及结合左前门上的数字屏直接来取代外后视镜,共同“包围”住座舱中的驾驶员来与其交流。当这款概念车在车展上亮相后,媒体与大众都表现出来强烈的关注度和喜爱。正是因为无边框的环绕式大屏大幅的提升了车内的直观视觉和交互体验,带来更强劲的科技感。

  再者,不限于手机AR具备的娱乐性,车内AR应用将更好的结合实用性,例如车风挡玻璃上的AR HUD等,不仅共同营造了沉浸式的用车体验,更是将驾驶的实际操作性稳步提升。

  所以,不难预见的是,未来的消费者也会越来也喜欢车内大屏,但是它们不仅仅是以单个的“大屏”的形式出现,它们需要再做到边框更窄的全面屏,并同时通过AR增强现实的来辅助实际驾驶操作,来实现人机交互的无缝连接。

  通过上文小编的介绍,大家应该对汽车hmi设计类书籍总结有哪些以及虚拟与现实如何实现无缝连接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了。智能产品能让虚拟与现实很好的连接起来,方便我们的生活。


合作咨询

上海(总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郭守敬路498号22号楼
021-61057328
service@faceui.com

办公地址地图

北京

北京市东城区后永康17号A座
010-64015620
service@faceui.com

办公地址地图

成都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东大街牛王庙段100号
028-62790929
service@faceui.com

办公地址地图
首页 | 案例 | 服务 | 关于 | face+ | 智见

Copyright © 2009-2022 FaceUI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44459号-5

上海办公地点地图
北京办公地点地图
深圳办公地点地图
在微信中搜索faceui
或保存二维码在微信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