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无人驾驶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是科技发展的结果,那么无人驾驶汽车HMI设计是怎样的?无人驾驶汽车对驾驶人的影响有哪些呢?今天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下这些问题。
外屏设计趋势
无人驾驶时代的HMI外屏设计兼有传达驾驶意图和安全警示的意义。
无人驾驶汽车取代传统汽车这一划时代的转变堪比历史上的汽车代替马车的过程。业界普遍认为,在无人驾驶汽车彻底取代传统汽车之前,两者的设计需要有效区分。研究表明,行人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感知低于传统汽车。HMI外屏将弥补行人与无人驾驶汽车交互方式的缺失,例如手势、表情和语言。
在公共无人出租车服务模式下,不仅需要考虑车内乘客的安全,也需要考虑行人和其他车辆的安全。采用亮橘色的外观可以大大提高行人对无人出租车的辨识度。同时,通过在社区中进行的对安全警示外屏的宣传,让当地居民了解各种外屏信息的含义。
我们注意到,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HMI外屏的设计语言需要简洁,并且不能与现有的道路安全法规产生冲突。
卡车前脸设有一条灯带。灯带向左右两侧延申并取代了转向灯。前车驾驶员可透过后视镜观察到卡车的意图。如下图所示,当卡车处于跟随状态时,灯带的中心位置亮起并显示白色。随着跟随距离的缩短,白色区域将同比增大以提示潜在追尾风险上升。当卡车意图超车时,灯带亮起部位向超车方向移动并改变为橙色。当超车或转向行为发生时,灯带的最末端将亮起并闪烁,同时承担了转向灯功能。
(图片来自网络)
无人驾驶汽车HMI设计符合国际标准
HMI外屏设计需要符合既定国际标准和惯例。与现有车辆和信号系统有巨大差异的设计,将面临长期的行政与法律审批过程。在1968年通过的维也纳道路交通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公路交通条约。该条约规范了各成员国的车辆和信号规范。该条约现时被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
内、外屏信息一致性
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将不设置传统驾驶席。诸多传统HMI内屏设计元素(例如方向盘、踏板和速度计)将不复存在。未来HMI内屏需要展示与外屏一致的信息。无人驾驶卡车的内外屏设计分别针对卡车乘员和其他车辆。内屏设计侧重显示当前时间和抵达时间等乘员感兴趣的信息。外屏设计符合现有交通信号法规,承担了与其他车辆沟通的职能。
无论是采用文字/图标设计还是传统的灯光信号设计,安全警示必须被清晰、准确和迅速地传达到信息接收方。在现代道路交通系统中,任何有效的警示设计须只要求最低限度的训练。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需要怎样的无人驾驶汽车HMI设计?
多通道交互综合采用视线、语音、手势等新的交互通道、设备和交互技术,使用户利用多个通道以自然、并行、协作的方式进行人机对话,通过整合来自多个通道的、精确的和不精确的输入来捕捉用户的交互意图,提高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多通道交互的概念在80年代提出,但因为各项技术不完善而没有落实和普及,我认为这对汽车HMI是一个机会,随着人工智能和各类交互技术及信息协同技术的不断完善,我相信多通道交互在汽车HMI上的应用应该不远了。最好的设计就是让用户感觉不到设计,我认为汽车HMI也一样,符合人行为习惯的,自然而然的交互才是最好的交互,而多通道交互就是这种交互方式,上述诸多智能汽车HMI概念设计和多通道交互的思想是吻合的。
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对驾驶人有什么影响?
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对人的驾驶行为和交互和认知认知习惯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类似于从PC游戏和VR游戏,实体键盘手机到触控手机,这种影响和转变是颠覆性的,会彻底改变我们传统的的交互行为习惯,以后会单独写文章从行为、心理、生理等角度聊一聊汽车驾驶人因学。
从注意到信任:无人驾驶带来的汽车HMI设计变革
无人车没有了驾驶员,HMI的功能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对于驾驶操控来说,按照SAE L4的标准,只需要告诉告诉无人车去哪、走,或是停,其他全部交给自动驾驶系统,乘客没有插手的权限。
其次,用户从驾驶解放出来之后,信息娱乐完全可以在体验更好的移动设备上完成,无需在车内重复,也许会有一些影音娱乐,但只是用了车辆的空间属性,与出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了。
最后,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无人车座舱会逐渐趋于一种舒适处所的设计,从理想状况来说它无需考虑任何安全问题,人在其中和在居所没有什么差异,那么座舱的控制和智能家居的控制本质上也就没有什么差异了。
传统的汽车HMI的在一般的人机界面中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其核心是“注意(Attention)”。汽车HMI的设计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用户的注意的程度,权重最大的评价标准“分心(Distraction)也是注意的范畴。
无人驾驶汽车HMI设计注意分为两种:
一种是刺激导向的注意,在智能汽车HMI设计中的应用,一方面是避免注意涣散,例如车道驾驶辅助、疲劳预警;另一方面是吸引注意集中,如车况报警、行程提醒。
另一种是目标导向的注意,包括所有的操作行为和带有目的的查看信息,当操作非常符合人基本的认知特点,同时达到一定熟练度后,就形成了注意资源很低的“自动化“行为,也就是所谓”肌肉记忆“,比如开车本身,所以人在开车的时候常常还可以”一心二用“地听歌、聊天。
(图片来自网络)
即使这样,控制汽车加上观察道路、判断交通等复杂的认知过程还是很难分出足以支持次要任务的注意资源,所以中控、仪表等驾驶员界面的设计就是一个小心翼翼地平衡用户注意资源的过程,要尽量让驾驶员用最少的注意资源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于是出现了”免视(eye-free)”、”一瞥(glancing)“等交互术语,即使装上电容大屏,具有触觉反馈的物理按键也被很多车保留,这些都是为了降低目标导向的注意导致的驾驶分心。
那么相对于“分心“,无人车界面的设计核心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信任“。
人的恐慌、无措、困惑大多都来自于对未知事物的不信任。人对传统汽车的已经建立了一套映射模型:方向盘角度对应行进方向,刹车踏板对应阻力、油门对应动力,档位对应传动,车道线给予了位置的判断…当这整个系统完全脱离了人的认知时,用户就难以理解车在某时某刻是什么状态,下一刻打算做什么,并处于一种系统失控的困境,产生对系统的不信任。
所以,想要有好的乘坐体验,首先就要重新建立信任。让人可以理解自动驾驶系统,让用户感觉系统处在掌控中。不过这不代表我认为所有信息都需要还原给乘客,比如雷达照到了什么,超声波覆盖了多少区域。甚至变道、减速、加速都不需要解释。而最关键的是一些具有承诺性质的,比如:车停下了还会不会再动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是对服务流程的信任。举个例子,你去餐厅吃饭,点完餐了服务员会给你报一下已点的单,还会给你一个单子表示告诉后厨了,你等着急了服务员还会象征性地催一下,顺便告诉你菜已经开始炒了。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建立起你对服务的信任,让你感觉事情会按照你以往经验进行。出行服务过程中有数倍于餐厅服务的信息确认节点,只不过在以往的传统汽车出行中,这些节点都依隐藏在乘客与司机互动中许多细微到难以发现的细节中,要把这些复杂又隐晦的沟通需求转移到机器,HMI面临的挑战很大,再加上无人车出行是个无现场值守的服务体系,要引导、反馈用户完成整个闭环,需要极为可靠的交互流程。
最后还有其他交通成员对无人车的信任。很多人说中国的司机开起车来很奔放,其实中国的行人更奔放,他们敢于悠闲地横穿马路而无视即将到面前的车辆,都是基于对驾驶员的信任,人类司机有的时候看到不敢动的行人时会挥挥手让行人先过。
通过以上的内容,大家已经了解了无人驾驶汽车HMI设计的情况了,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HMI设计外屏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参考上面的方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