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明作为车联网体验创新资深研究专家,在facecar车联网体验创新论坛上进行了车联网场景化用户行为交互体验分析,同时,接受《中国汽车报》的采访。
手机车机互联方案虽然得到了车厂与互联网公司的大力推动,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痛点与问题还需要解决。未来的车机与手机应当如何互联,又会有怎样的交互体验?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faceui公司的体验咨询总监朱佳明,请他来谈谈手机车机互联方案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就问题而言,朱佳明认为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焦点:数据开放和应用筛选。
首先,车厂与互联网公司就手机车机互联方案的数据开放问题存在分歧与博弈。一方面,车企希望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仅限于应用设计以及交互体验,因而不倾向于将车主的驾驶行为习惯以及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胎压、油耗、安全等关系到车辆保险、维修、二手车,并涉及后市场和新车营销的核心底层数据开放给互联网公司。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车企担心互联网公司得到数据后,会在未来汽车的研发设计方面超越自己,真正实现以互联网公司为核心的造车体系。到那时,车企面临沦为代工厂的风险。另一方面,包括谷歌、苹果、百度在内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打出“造车”的旗号,车辆行驶的底层数据对于他们的汽车设计、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汽车电商业务发展都至关重要,获取这些数据也是他们与车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苹果的 CarPlay 还是百度的 Car-Life,目前的车机应用还是导航、电话、短信、网络电台等用户高频使用且不涉及车辆底层数据的简单应用。
对这个矛盾未来能否解决,朱佳明的态度比较乐观。他认为,车企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合作已经达成,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必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只是在当下,双方之间还存在着分歧与博弈。
其次,手机车机互联平台的应用存在筛选问题。目前,一些厂商的产品定位还存在一些问题,市面上一些车机功能繁杂到像一台大型智能手机。这些厂商将用户驾驶过程中不能使用的视频播放、小游戏等功能直接搬上车机,显然营销噱头大于实际意义。对此,faceui体验咨询总监朱佳明对记者表示,手机车机互联方案的核心,还是要回归用户的真正需求。他预言,随着CarPlay与Android Auto等互联平台向开发者开源,车辆应用软件也会迎来如同当年移动互联网领域应用软件一样的大爆发。届时,手机车机互联平台很可能将出现大量良莠不齐的应用软件。但汽车这一应用场景涉及安全等诸多问题,应用场景与手机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如何让用户在大量的应用中找到适合自己驾驶场景的合适软件,对于手机车机互联方案的提供商来说至关重要。能够针对用户的驾驶情况,基于用户的实际需求及时推送用户需要的应用与信息的互联平台,将在未来手机车机互联市场的发展中取得核心竞争力。
在谈到手机与车机互联的未来时,朱佳明认为,手机车机互联交互体验方式将在目前仅有触摸屏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当前的手机、车机触摸屏的交互方式需要用户视线的转移与精力的分散,容易造成驾驶安全问题。而目前,针对普通话用户的语音识别体验还好,对于方言、模糊音的识别则存在问题,语音交互的技术还不成熟。朱佳明提到,在完善现有交互模式的基础上,未来手机车机交互的方式将发展出动作手势交互、HUD(抬头显示装置)等方式,在不影响驾驶安全的前提下,给予用户更好的交互体验。
随着2016年年初苹果CarPlay和谷歌Android Auto各自的兼容车型的发布,这两家已经在智能设备领域陷入白热化竞争的巨头,将在新的一年继续在车联网领域“跑马圈地”,争夺先机。而只有依旧围绕着互联网市场的不二法门——“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开展业务,才能在手机车机互联领域获得成功。“手机与车机的交互是未来车联网的一个发展趋势。”朱佳明最后对记者说,“只是还需要发展时间。”